2025年11月18日下午,语言学习中心在崇明校区国交312“大师讲堂”成功举办了“赋能与创新: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什么?从AI赋能教学到AI重塑教育”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语言学习中心主办,特邀国内知名ESP(专门用途英语)学术专家蔡基刚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语言学习中心副主任王哲教授担任嘉宾主持,其带领的ESP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代表张琴、张倚云、刘君玲、卓菁、王秀芬、闫慧峰和宋帅教师作为研讨嘉宾。语言学习中心领导、教授及教师们共同参与了这场思想盛宴。

蔡基刚教授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不仅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最坚定、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也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和实践专家。曾担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会会长和中国学术英语研究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语委项目等多个项目,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他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ESP课程建设方面贡献卓越,突破了传统通用英语(EGP)的框架,强力推动了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ESP)与学术英语(EAP)的转型发展。
本场学术沙龙,蔡教授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与前瞻性分享。他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教育,其核心使命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与素养培育”,实现从“AI赋能教学”到“AI重塑教育”的关键跨越。他尖锐地指出,当学生可轻易通过AI工具获取知识时,大学若仍固守知识传授,其价值将被大幅削弱。蔡教授明确辨析了二者的本质差异:“AI赋能教学”仅是提升知识传递效率的工具性应用,仍未脱离“如何教知识”的传统框架;而“AI重塑教育”则是借助技术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全面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他进一步提出,教师虽不会被AI替代,但必须完成角色转型。在AI承担知识性工作后,教师应专注于培养人类特有的高阶能力与素养:一是批判性审视AI信息、主动提出见解的思辨能力;二是从复杂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借助AI创造性解决的实践能力;三是应对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伦理困境的责任能力。蔡教授的核心主张是,AI的冲击并非危机,而是推动大学回归教育本质的契机——从知识灌输的“教学”转向激发智慧、塑造人格的“教育”,让教育重心真正从“教什么(知识)”转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能力与素养)”,从而实现真正的“重塑”。


接着,王哲教授从“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对蔡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炼总结。她强调:“AI时代,简单的语言技能传授已远远不够,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聚焦于批判性思维、信息甄别、学术规范、跨文化沟通等高层级能力的培养,这与ESP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随后,语言学习中心主任朱晓映教授代表中心为蔡基刚教授颁发聘书,正式聘任其为“语言学习中心学术指导专家”。此举将为语言学习中心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学术引领力。

最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各位ESP代表教师依次进行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与分享。张琴老师(《大学艺术英语》课程组长)分享了AI在访谈、写作、讨论和戏剧单元等方面具体运用,并提出在AI时代下,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共情者与辅导者。张倚云(大学英语III《旅游英语》课程组长)介绍了其团队在AI方面的一些深入探索,包括智慧树平台上的建课成效(“数字人”的运用)、《智慧旅游英语》的教材出版和“探索世界、传承文化”旅游英语短视频大赛的成功举办。刘君玲(复合加课程《旅游英语》课程组长)补充说明了AI如何在《旅游英语》课程辅助教师备课,以及校企合作对教师是绝佳的“充电站”。她认为在AI时代,教师要先“武装”起来才能教好ESP课程。卓菁(《商务英语》课程组长) 通过以AI辅助撰写商务信函为例,探讨了如何最大化利用AI的益处,并指出大学是一个增长见识的地方,而教师更像一名引导者。王秀芬(《会展英语听说》课程组长)从会议和展览两大维度上分别举例介绍AI工具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话题讨论和对话表演,以促进学生在会展方面听和说技能的提升。她也表达了对学习更高阶AI应用方法的期望。
在各个组长代表分享后,闫慧峰作为《大学艺术英语》组员,以“交响乐”为例,感悟到应尽力与AI合作协同,应尽可能提供兼具有趣和“有料”的内容并分享了AI“文生图”的应用实践。最后,宋帅作为《商务英语》组员,以“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实践创新”为题进行专题汇报,分享了今年暑期芬兰培训中接触的“数字人”与“VR+AI”案例,以及《商务英语》和《实用英语语法新思维》课程中“AI赋能”与“产学研”的实践案例。

总之,蔡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未来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坐标和行动指南。本次学术沙龙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更是语言学习中心积极拥抱AI时代的教育变革、坚定迈向未来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