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与对话: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学术沙龙在崇明校区隆重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4来源:语言学习中心


  在全球化与人工智能交织的新时代,如何培养能够从容应对文化差异、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国际化人才?20251021日下午,在崇明校区国交312“大师讲堂”语言学习中心正在举办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融通与对话: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术沙龙,揭开了这一谜底。

首先,语言学习中心主任朱晓映教授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跨文化经历,为沙龙奠定了高屋建瓴的基调。她犀利地指出,跨文化交际的困境远不止于语言屏障,更深层次地源于认知与情感的壁垒。朱主任引经据典,借用杜伦大学Michael Byram提出的“外语教学者应该使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建议外语教师要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如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融入教学,鼓励教师成为学生跨文化成长的“引路人”与“观察者”,在课堂内外建立更深度的师生联结。与此同时,朱教授进一步分享了德国教育家多伊的洞见,强调外语课堂应是文化认同与价值塑造的“熔炉”,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必须坚守本土文化的根脉与立德树人的初心。

窦卫霖教授以其高度的总结提炼,使沙龙进入了火花四射的研讨环节。侯瑞君教授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阐述了儒家思想是塑造跨文化人才核心素养和基石。紧接着,一场横跨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远在马来西亚国立大学读博士的杨晓婷老师通过线上连线,带来了跨文化环境下的鲜活体悟。陈静芳、袁琳子、程婷婷、陈昳昕等青年教师围绕着“AI时代的跨文化教学”、“理论如何有效落地课堂”、“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等热点议题,结合国内外生活与一线教学实例,展开了热烈讨论。共识在交锋中凝聚:超越语言技能,文化尊重、开放心态与批判性思维才是跨文化能力的核心支柱。

最后,窦卫霖教授的总结发言为此次学术沙龙画上圆满句号。她指出,正视并理解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起点,而本次沙龙所汇聚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正是为了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为未来的教学与科研指明了清晰的路径。本场“融通与对话”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行动的号角,为上外贤达学院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