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周快讯 | 跨文化交流盛会:崇语107教室里的文化交融与思想碰撞

发布时间:2024-10-31来源:语言学习中心

10 30 日,崇语 107 教室内气氛热烈,一场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 “跨文化圆桌会议” 在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陈静芳老师精心策划并主持,我们非常荣幸地迎来了语言学习中心的朱晓映主任和窦卫霖教授,她们亲临现场,对活动进行观摩及指导。同时,中心的赵丽芳、卓菁、赵芯、黄逸宁四位老师也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此次圆桌会议的核心目标是深化高校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活动吸引了来自多个专业的学生代表,他们齐聚一堂,就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激烈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会议中,陈静芳老师通过三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文化是什么?”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者?”——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这些问题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陈静芳老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候语“你吃了吗”,引出了语言背后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她解释说,中国的老一辈人经历了食物匮乏的时代,因此,这种问候语体现了中国人的同理心、同情心和对他人的关心。相对地,如果我们对美国人说“Have you eaten?”,他们可能会误以为是在邀请他们共进晚餐。这一例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文化冰山理论,该理论指出文化的表层行为下隐藏着深层的信念和价值观,如同冰山一角。



随后,陈静芳老师提出了关于文化恒定性的问题:“文化总是一成不变的吗?如果不是,它为什么会变化?”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学生们结合实例阐述了时代变迁对文化的影响,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从传统的皮影戏到现代文创产品的流行,再到互联网时代网红和微商的兴起,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听力测试环节,学生们了解到问候方式的多样性,如拥抱、鞠躬、碰拳、亲吻等。在中国,我们也可以用称呼来问候,如“老师!”,或者用对方正在做的事情来打招呼,如“扫地呢!”这些交流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新鲜体验。



除了问候,两人见面后还会进行寒暄。学生们就不同国家的人们见面时通常聊什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陈静芳老师结合“非首脑会谈”的视频片段,展示了不同文化中寒暄话题的差异,例如,在美国,谈论收入是禁忌,而在伊朗则很正常;美国人不谈论身材,而伊朗人却可以。英国人不喜欢谈论毕业学校和家庭地址,更喜欢聊天气等。



最后,通过一个“Meeting the Neighbors”的情景喜剧小片段,学生们了解到在瑞典语中,small talk被称为“kallprat”,即“cold talk”。随后,几组学生现场进行了角色扮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这场会议不仅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会,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沟通经验。